![](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aaaaaaaaaaaa/1382767516-2744489237.jpg)
台北監獄 約1945
台北監獄位在金山愛國路口,上方三角形處為行刑所在位置,上下兩排民宅至今依然存在(不知何時會被好市長拆掉)。
北面圍牆遺蹟至今仍然保留,台北監獄的圍牆為日本人拆除台北城牆所得之石塊堆砌而成,也是台北城牆現今唯一遺跡,現址為中華電信營運處與中華郵政。
明治橋(中山橋)
明治橋建於1901年,戰後更名為中山橋,位於中山北路跨越基隆河段,是日治時期通往台灣神社的道路,圓山與劍潭山一帶為中國人(與日本人)眼中的風水勝地,背山面河,因此台灣神社設立於此,沿途一路是寬敞的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明治橋的建築特色與地理位置是當時的台北美景。可惜國民政府來台後在上頭蓋起美式高架道路,設立蔣介石最愛的中國式圓山大飯店,最後中山橋也在馬市長任內被拆除,現在經過這路段任誰也不會多看此處一眼。
延吉街 1973年
圖為延吉街與忠孝東路交叉口,延吉街為台北早期老街,往北可聯通至台北飛行場(今松山機場,但機場範圍略有不同),往南可到吳興街。延吉街剛好位於東區精華地段,因此如圖下的老房子早已消失殆盡。
美式公寓 1965
應該沒有多少人知道台北存在最多的建築形式就是「美式公寓」,除了富二代以外,幾乎所有在台北居住的人都住過美式公寓,格局很簡單,就是一樓的住戶擁有獨立出入門戶(外加個小庭院),二樓以上需從中間公共樓梯上樓,無電梯,樓梯多有對外窗,上樓後左右各一戶,多為四層樓或五層,再上去就是頂樓加蓋,沒有騎樓。
明明很台式為何是美式?主要追究於早期台灣建築都以平房為主(三合院、日式木造平房),當時的廁所甚至都還蓋在主建物外頭,根本沒有公寓與集合住宅的概念,直到戰後因應人口膨脹與都市發展,也正直美援時期,因此大量引進美國的都市概念與建築,變成60~70年代遍佈台北的住家建築。
南韓大使館
許多人早已忘了台灣有大使館這種東西存在,在早期台灣存在許多大使館,與目前的大使館大不相同,都是獨棟的建築,與現有的邦交國大使館多擠身在某棟建築物裡截然不同。
圖為南韓大使館,位於松山菸廠南側,斜切的造型據說是因為忠孝東路周邊建築物有管制:必須蓋五層樓以上。而大使館用不到那麼多樓層面積,於是每層樓面積遞減,勉強將樓高蓋到五樓。
說到南韓大使館也有一點小有趣的地方,南韓與中華民國就歷史層面看來都有著許多共通點,曾被日本統治、戰後國家都處於分裂狀態: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南韓仍與我同一陣線的強調不會與共產主義妥協,並有「兄弟之邦」之稱,然而在1992年不敵現實與中華民國斷交。
有幸我來台北後還有見到南韓大使館幾次,直到約莫2006年才拆除。
四四南村
四四南村為台灣第一個眷村,早在民國37年就已設立,命名原因是因為位在聯勤四十四兵工廠南邊,除了南村外還有四四西村與四四東村,四四西村更是台灣第一批由眷村改建為國宅的例子。
至於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究竟在哪,它的輪廓約同等於整個信義計劃區位置,在早期此處是偏僻到無人會來到的邊緣地帶,而現在已變成高樓林立的新鬧區。
四四南村目前已失去眷村功能,改為公民會館與社區活動中心,
台北大空襲 1945年
話說許多人對於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國官方封鎖消息一事感到可笑,都什麼年代了,人民卻無法活在透民的資訊底下。然而對於中華民國總統府(當時的總督府)有被炸爛一事在歷史課本上卻是從沒提起過(不知道現在的加上去沒)。
台北大空襲發生於1945年,也就是二戰末期,當時的台灣是日屬台灣,其實也就是軸心國。轟炸台灣的是同盟國裡的美軍。稍微提起關於台灣尷尬又悲慘的歷史定位:二戰時期日本治理台灣也已40餘載,皇民化運動更是順利進行,也因此當時的台灣人都以皇民自居,參戰者皆是志願役,言下之意就是你的爺爺們都願意為了日本帝國去打仗,他們心目中的國家是大日本帝國,敵人是中華民國與同盟國。日本戰敗後台灣淪為戰敗國,然後卻又莫名其妙的因為日本必須放棄台澎主權,改由美國託管(但最後被蔣介石軍事佔領),而頓時又在一片愁雲慘霧中必須開心貼起布條歡慶台灣光復,成為二戰戰勝國。
身為同盟國的中華民國,怎麼可能在歷史課本提到同盟國轟炸自己的總統府?每年接受美國大量援助的國家,怎麼可能在歷史課本提到美軍曾經轟炸台灣各大都市?
中華民國總統府
中華民國總統府前身為台北總督府,任誰都知道總統府是日本人蓋來統治台灣的辦公處。中華民國沿用此處當最高行政辦公室並無不妥,因為二戰後台灣很窮,能用的就用。但時至今日若能趕緊規劃設立新的總統府會更好(不是新聞一直報要把總統府遷到關渡平原,但同時也會被環保團體抨擊就是了)。
遷址原因無他,因為俯視總統府會發現總統府寫了一個大大的「日」字,強烈建議或許可以改成「台」,或前後凸出去變「中」也可。
重慶南路 日治時期
遠處依稀可見當時的總督府,馬路上招牌還是日文居多,街道乾淨,房屋整齊,招牌有序。以台北的景觀,此時可是黃金時期,洋人來台無不讚賞台北的乾淨與美麗。
說起重慶南路,抗戰時期首都即為重慶,將總統府前道路以重慶命名多少可讓當時失去江山的蔣介石有些小小慰藉。
衡陽路口的Starbucks與金石堂現今仍為當時期的建築,但也早已失去當時的味道了。若如同 Midnight in Paris 一般午夜就會回到1920s的繁華年代,那麼當時的台北就是長這樣。
復旦橋
復旦橋建立於1959年,位於敦化南路,路橋主要用途為跨越當時位在市民大道的鐵路,起於八德路,止於敦化南路一段187巷。於松山專案(台鐵地下化)期間(1991年)拆除。
路橋拆除後重新栽植兩側樹木,因此也造就現在敦化南路在台北東區市民大道附近的樹木總是比其他路段來的小顆與稀疏,有點發育不良的感覺,其實是栽種時間不同。目前唯一還能證明此地曾有座路橋的僅剩位於敦化南路一段157號的「橋頭」麻辣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