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帶有情緒性的情愫觀看歷史還是不帶任何情感中立客觀的研讀歷史?
希特勒殘殺猶太人的這段歷史會引起多少人的慨憤呢?又會引起多少「台灣人」的憤怒呢?我想是少之又少的。但如果提起二二八事件時,我想當初對於希特勒殘殺猶太人無感的台灣人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情緒產生了,如果家族當中又有人曾經是二二八的受害者,那意義性與代表性又更非同小可了。
上述兩件歷史事件我都不是直接或間接的當事者或受害者,所以必須承認我是沒有任何感覺的,我不會討厭希特勒也不會討厭外來的國民黨政權。如果我討厭國民黨,原因可能是他們的政客喜歡貪汙、或是國民黨的總統施政能力都不是很好,但絕對不是因為他們當初殺了很多台灣人所以我討厭國民黨。
美國教育學家威廉‧赫德‧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主張同時學習原則,他將學習分成三項:主學習、副學習與附(輔)學習。若以二二八事件來舉例子的話,我所研讀到的資訊是告訴我附(輔)學習是讓學習者要有同仇敵愾之心,團結台灣人排除外來政權(若有錯誤請其他老師指教),不過我認為附(輔)學習傳達的訊息應該是教導學習者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態度才對。
或許我總不是當事者,所以才自以為中立說著冠冕堂皇的話語,但好在我也不是直接或間接的受害者,才能夠不帶情愫的看待這樣的事情,也不會因為這樣的屠殺事件讓我的人生充滿了不平靜與憤怒。
不帶情感單純地記憶一件事、一個人、或一段感情不知道要花我們多久的時間?我很好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