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陣子寫了一篇文章《其實你一點也不聰明》,裡面提到聰明並沒什麼好驕傲的,因為我認為所謂的聰明只是用來稱讚一個人比一般人提早達到一件其實大家最後都可以完成的事情,而該感到高興的反而是我們被人覺得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怎樣的表現才有資格被稱為有智慧,什麼樣的人才是大家公認有智慧的人。討論這之前想說說關於智力這項議題,我想大部分的人把聰明跟高智商劃上等號應該不會反對(當然聰明只是一個形容詞不能數量化,這裡姑且當作同義字),好比我們可能會說:那個人超聰明的,是個智商180的天才,考試都考第一名,什麼事情都難不倒他。所以或許可以這麼歸納,很聰明的人智商應該都蠻高的,智商高也就代表著有高智力。然而問題出現了,如何去判斷一個人是高智力或低智力,智力的內涵及組成成分又是什麼(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百年來的心理測量學家各自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斯皮曼(C.E Spearman)的智力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塞斯通(L.L Thurstone)的智力群因論(Group-factor theory)、吉爾福(J.P Guilford)的智力結構論(Structure-intellect theory)、葛敦納(H. Gardner)的智力多元論(Multiple-intelligence theory)……等等很多很多(在此便不加陳述)。而我要特別提出來說明的其實是斯頓伯格(R.J Sternberg)的智力三維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至於為什麼會提他,只能說他的理論比較深得我心,與我的想法較相近罷了。

  最近體悟到高智商並不一定有高智慧,換句話說就是雖然聰明但如果沒有智慧也是無用。在接觸到斯頓伯格的智力三維論後更加確定這種想法是對的。斯頓伯格的著作《IQ不等同於智力》裡提到,人類智力高低不單純只靠語文式的智力測驗來斷定,應該擴大對智力的視野,從人的生活中去探討構成智力的真正成份。斯頓伯格認為智力三維論分別為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經驗智力(Experinetial intelligence)及實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其中組合智力包括:後設認知能力、吸收新知能力、智能表現。照其解釋,傳統智力測驗所測量者以及學校教育所重視者就是此類。而這正是我所提的一般人對於聰明的認知,好比他很厲害能夠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且倒背如流,學測滿級分或考上台大醫科。我們也可以如此解釋,一個在智力測驗上擁有高得分(高智商)的人經鑑定確認後可以被稱為資賦優異(聰明),而國外曾有學者做過研究指出一般學術資優兒童的一些與平常兒童不同的特質,例如:較早對書本與閱讀有興趣,快速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學習速度快且很快的就能想起學過的東西,專注力長,自我要求甚高,記憶力佳,與同儕相比具有較高層次的計畫、問題解決和抽象思考能力……等。第二維智力經驗智力指個人運用經驗處理問題時產生頓悟、創造的能力,包括運用舊經驗迅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改造舊經驗創造新經驗的能力兩種。至於最後一種實用智力指個人運用所學知識經驗,處理日常生活事務的能力。包括適應環境的能力(進入新的環境時能適度改變自己以符合環境要求的能力),改變環境的能力(必要時改變環境以適合個人需求的能力)及選擇能力(在數種可能中選擇其一,從而達到目的的能力)。從斯頓伯格的智力三維論中可以發現,第一元智力是所謂智商的表現,而二、三元智力則屬於智慧的展現(我自以為)。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

  老實說讀書跟唸書到底一不一樣好像也見仁見智,但我個人的定義是這樣的,我把唸書歸於唸求學階段裡或是為了某些利益而唸的書,好比為了考基測考學測而唸的課本自修書參考書,為了高考普考特考國考而唸的法規等等之類的,當然為了去外國深造而唸的托福多益也是。

  至於讀書的讀就是指閱讀,這裡的範圍就比較廣了,流行時尚潮流資訊雜誌、報紙、文學小說、工具書,甚至批踢踢上面的文章或是部落格……等等都是,簡單而言讀書比較發自內心以及隨心所欲,當然唸書可能也會發自內心,但相較之下感覺起來唸書比較有一個目的,因為想考上台大法律或是司法特考所以專心致力地去唸。讀書的出發點應該是興趣,就是本身喜歡這麼做,當然唸書也可能是興趣(不過這種人應該比較少),因為大部分的人的興趣都是運動、看電影、聽音樂、閱讀居多。現在喜歡讀書的人真的不多,只能怪罪於媒體太過於蓬勃發展了,電影電視漫畫的盛行導致越來越多人捨棄文字,舉最簡單的例子,我身邊的朋友反而很少人在看我的網誌,因為他們覺得我寫的東西都很長很多,所以根本懶的看,反而是網路上不認識的人才會定時拜訪。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 Apr 21 Tue 2009 11:50
  • 讀書

  古有言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這句話代表人生下來其實就註定好了,是含著金湯匙出生還是在破瓦礫堆中長大,會大富大貴還是庸庸碌碌,是子孫滿堂還是孤老終身,是長命百歲還是英年早逝。或許有的人認為如果確實如此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不管做再多也無法改變什麼。換個角度想,雖是排名第五但卻最快且貨真價實掌握在我們手中可以改變現況的最直接辦法就是「讀書」。

  教育社會學家包爾斯(S.Bowles)與金提斯(H.Gintis)提出社會再製(Social reproduction)的理論,認為教育制度受到階級背景的影響,簡單而言就是具有優勢的上一代會積極培養其子女,竭盡所能利用其文化資本與教育資源使之繼續成為具有優勢的一份子,就好比醫師、律師或企業家因有優渥的收入所以可以讓其子女從小學習各項才藝,或讓他們出國深造獲取更深更廣的知識學問,而貧困人家的小孩可能連上幼稚園的機會都沒有,就算念到大學一畢業也馬上背負著幾十萬的就學貸款。也因此我們常可以發現醫師會希望其子女也能夠成唯一名醫師,律師的小孩從小就可能被灌輸成為一位律師的想法,公務員的子女也往往會較保守能期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名公務員,而從商的老闆或企業家更希冀自己的子女能夠繼承家業。至於為什麼有這種現象發生舉個生發在我身上的最簡單例子,前年原本想報考某校的教師甄試獨立招生,於是先拜託母親去探聽一下,結果才知道人家早就有內定好的人選,所以最後我連報名費都省下來了,為何可以如此,我母親在教育界奉獻二十來年,雖然不是什麼大人物但也是個國小主任,各校的校長、教務主任甚至教育局的人多少都認識,要問到內情根本不是問題,但如果是一般人可以如此嗎?我想應該很困難。所以政治人物的家屬要出來參選也有機會當選,因為人脈、樁腳或是資金可能都不是問題。那如果有個醫院的主治醫師的老爸,或是有個企業公司經理的老媽,那要進入相關職場也會比較得心應手了。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主題在我腦海裡已想過好幾次了(也曾寫出來)。從以前到現在很多人對我說過我文筆很好,開心之餘但卻一直不這麼認為,因為在定義上每個人的認知都不太一樣。我的文章受到村上春樹的影響極大,用字遣詞白話、簡單且直接(像翻譯作品似的),再加上天生樂觀的個性影響以及沒有女性的細膩心思,導致我的東西很少著墨在檢討自己、省思人生上面,主要是論述事件或講道理,而不是個人內心世界的描白。

  我一直很羨慕的文筆如果用具體的說明應該就是例如印刻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好比國內知名的朱家三姐妹的小說,駱以軍(老實說我根本沒看過)……等,還有很多人推崇的簡媜、白先勇之流,更別提早期的文學大家什麼七等生、舞鶴之類的(一大堆我都不知道的名作家)。我知道自己的詞彙雖簡單但至少文句通暢流順(跟現在的七年級後半生比起來確實是太厲害了),但我還是一直覺得那根本沒什麼,就好比我最常用的:因為,之所以,不過,但是,尤其,然而,想當然爾,簡單而言,嚴格來說,換句話說,老實講,事實上,說真的,另外,打個比方,舉個例子,好像,猶如,彷彿……等等。因為我懂得不多所以文章並沒有所謂的優美感,或許也是很少寫抒情文的緣故,因此很難在文章中看見對於人、景、物的描述,有的人真的很厲害,會利用想像力、創造力去描繪出一片景色(彷彿在欣賞一幅畫),即使是很空洞、抽象的東西他們還是可以想辦法具體描述出來,但對我來說就不行了,我很簡單,想說一就是一講二就是二,不會用隱喻的方式來表達情感,不會用暗示的方法來說明事理。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

  我覺得很多人有種迷思,那好像就是把介紹朋友認識這行為複雜化了,而詬病的地方就是在於好比相親這種事情,今天媒人介紹一對男女認識,或許沒有講明但彼此心知肚明這就是相親,結果結局變成這樣,男方覺得女方不夠美、太矮,女方覺得男方學歷不好或是工作不好,然後雙方吃完飯就再也不會來往。記得以前曾跟母親說叫她介紹她們學校的實習老師或是年輕的老師給我認識,結果我老媽當然一口反對,她知道我今天想要認識只是單純的想多個朋友,但她認為這樣對於那些女老師而言是浪費時間,我老媽甚至很嚴肅地跟我講:「人家憑什麼來認識你。」她說很多人當說要介紹朋友認識的時候,其實就是以交往/結婚為前提來認識。的確,這社會中確實很多人如此,但我個人認為這樣只是把自己侷限住了。就如同前面說的,因為只要有一點看不上,這兩個人就再也不會交集了。

  或許是因為我很喜歡認識人,所以很不喜歡那樣的感覺。一直在想這樣的個性是何時養成的,後來發現應該是在大學時,大二常一個人晚上八、九點去吃晚餐,但又很不想一個人吃飯,所以我會約人「陪」我一起吃飯(我吃對方不吃),星期一找A同學,禮拜二約B學姊,週三換C學妹,星期四跟D朋友,禮拜五與E同學,週六和F學姊,星期天找G學妹,如此循環不已。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

  我試著想要去說明,不過這會是個很大的挑戰,因為這個議題太過於嚴肅與充滿哲學性(真是自討苦吃)。我想說說關於寂寞與孤獨。這兩個詞外在的字型與構造都不同,但其所代表的涵義卻不是那麼容易釐清,尤其是每個人的見解不同其解讀出來的意思也會不同。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兩個詞相差不遠,但對我來說卻是南轅北轍迥然不同,偏偏無奈的是我的能力不好,不能明確指出其相異之處。

  我以為寂寞與孤獨是對立的,那孤單又該擺在何處(我也不知道)。或許可以籠統地這麼說,一個害怕孤單的人可能比較容易寂寞;而一個能夠面對孤單的人或許比較可以享受孤獨。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

  末日預言(Knowing)這部片老實說真的很不錯,片頭從西元一九五九年演起,一開始我還以為這是靈異驚悚片,第一個直覺以為這是一部類似康斯坦汀:驅魔神探(Constantine)的電影,小女孩可能也是被鬼怪附身之類的,結果越看到越後面當然就知道不是了。

  我個人認為這算是懸疑片吧,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真的蠻適合演這類型的電影,靠著自己的知識與精神去尋找線索,不放棄任何蛛絲馬跡抽絲剝繭地去尋找答案,好像在看國家寶藏(National Treasure)一樣。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帶一年級的孩子跟普通班融合一起上體育課就有些感慨,跟王老師比較熟了以後他常利用空檔時間跟我抱怨這個班級的學生很難帶,一開始我以為是現在的小孩都這樣,但王老師說其他班的一年級學生並不會如此,惟獨這班例外。事後每次體育課我就會趁機觀察這個班,雖然沒看過其他班上體育課的情況,但對於這個班的學生的反應與行為真的感到不怎麼正常。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學生上課喜歡聊天本來就極為正常(更何況還不是在教室裡),體育課其實是最簡單、最輕鬆的課,集合完畢趕快做完操跑完步老師就放牛吃草了,那時候要打球要休息要聊天其實老師都不會介入太多(只要沒發生什麼意外就好),王老師跟他們說過不只一次,不知是這個班的學生腦筋比較不好還是劣根性比較重,他們集合時慢慢吞吞,做操時懶懶散散或是繼續聊天做著自己的事,十分鐘就能夠完成所有的事情好讓大家一哄而散去運動,他們寧願讓老師中斷課程停下來訓話,或是熱身操重做之類的,結果非得搞個二十分鐘才完成。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

  對於搭訕教主鄭匡宇這個人並沒有太多的感覺,沒有喜歡也沒有討厭,他的很多本著作都拜讀過,但不是因為他的文筆有多精采或是內容有多豐富,簡單而言完全是衝著搭訕的議題而去看的。

  這幾天在書局把他的新書《就是愛被罵:史上最強被罵應對心理學》看完,對這個人有更深的認識,當然我還是沒有喜歡他(廢話我是男的),但卻發自內心的佩服他、欣賞他。並不是說他這本工具書寫得有多好多棒,而是從這本書中發現他的思維以及他對事情的看法,或許是因為觀念跟我雷同,有點英雄惜英雄那樣。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