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佛學講慈悲心,這其實就是感同身受的概念,跟西方心理學的同理心大同小異。但有時候不禁會想,倘若我們根本沒有真正的遭遇過此事,遇到同樣情境,我們究竟如何能感同身受的同理?只能透過大腦去模擬、去揣摩,但我們終究不是當事者,真的能夠體會當事者的心情嗎。

教育心理學家柯柏格(Kohlberg)曾提出一個道德兩難的情境問題來測試孩童的道德發展歷程,但這問題終究是虛假的、杜撰的,很難保證當我們真正遇到的時候會做出一樣的決定。這就好比別人失戀時我們都知道叮嚀對方要看開要放下,但自己遇到的時候就不一定能夠輕易辦到。

所以我總是提醒自己,看到別人做出了跟自己相違背的行為時不要隨意批評謾罵與指責,因為我不是當事者,我無法確定當自己也真的面臨到同樣情境時,是不是也會做出同樣的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