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長輩文章:

  晚輩說他早就學會了獨處!他不知他學的只是獨處第一階,我正在學的是獨處第五階,他以為獨處就是獨處,就只有一種獨處,如果這樣,人生也未免太無趣了?我這麼老都還不能知道獨處到底有幾階?到底死前我有機會經歷、學習哪幾個階段的獨處?想到某人,短短時間內面對未婚夫背叛另娶她人,媽媽被關,回到家開門,見到的是父親的屍體…那種無力與無助一人獨處在那空間多久?希望我們有幸,永遠不用修到那麼高階的課程。

  初生之犢不畏虎,年輕就是不信邪,只信自己,很好。但是,人愈老,經歷愈多,看的也多,就會成為宿命論者。一切老天自有安排。

  自認我這麼樂觀、這麼豁達、抗壓性這麼強、又這麼理性,萬萬也沒想到會有今曰。不過,都不是壞事。以前有人說睡不著很痛苦必須吃安眠葯,當時我都說:睡不著就不要睡啊,可以打電腦、看電視、看書,累了,自然就睡了,現在,我懂得更多了,我了解到並不是只有一種睡不著。

  很多別人所做所為我不能理解與認同,原來只是我還沒修到那一冊,說不定八十歲才修某人二十歲就修過的那一冊,說不定你永遠修不到我現在正在修的這一冊。

  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印証到老。




  母親說我好戰好辯,這也無可厚非,我處於血氣方剛之年,不是大智慧大的得道高僧。

  一套理論的建立本來就會面臨各方的質疑與挑戰,否則為何孟子會被人說是喜歡爭辯的,莊子與惠子為何又有濠梁的「魚樂之辯」。東方人所信奉的佛教更是經過千年來的辨證才能廣為流傳。那也甭提古希臘三哲了,那個不是辯論高手,不是經由對話闡述自己的理念。

  抽象形而上的東西不說,可以用科學實證出來的理論哪個不是經由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佐證才能公諸於世的?!

  或許我寫文章的技巧還得再加強,導致長輩認為我是在針對她。我的確因她而有所啟發體會,但這只是單純的寫作手法,引用人例帶入主題,我想表達的是為何人性如此奇怪,老者為何不能接受少者的想法?文章裡我並沒有批評長輩的獨處方式不對,認為她的獨處觀念錯誤,也沒有嘲笑她年紀那麼大了才知道獨處的重要,這都不是我的主意。相較之下我只是提出疑問,對於人性的納悶,然而在長輩的回文當中卻真實地把我的疑惑給呈現出來。她認為我年紀小只處在獨處第一階,沒有資格評論她所處的獨處第五階。所以說我年紀小我說的就是屁,我無法理解她,她年紀大就是對?

  當然也有可能如此,因為我尚未到那個階段所以誤會了,不過我認為她在否定我的同時可以加以闡述她的觀念來說服我。美學大師蔣勳寫了一本厚厚將近三百頁的《孤獨六講》,巨細靡遺地解說各種孤獨的面相與特徵。或許長輩也可以著手寫一本名為《孤獨五階段》的書,仔細說明一下幾歲到幾歲是獨處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人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又應該如何解決,如何學習獨處,或是什麼樣的情境、狀態會是第二階段、三階段……甚至也可能出現她尚未遇到的六階段、七階段、八階段……。

  我很少批評人、否定人(不代表沒有)。我認為要批評、否定當然可以,但需提出實際建言。我最討厭人家只會說:「你這樣不對,你這樣不好,你這樣是錯的。」然而對方卻沒有告訴你什麼才是對的,什麼才是好的,錯的又要如何改進,沒有提出因應之道只會漫無目的的批評是說服不了人心的。

  我很少主動評論他人的理論,但因為我想建構自己的理論所以得面對他人對我理論的質疑,然後反駁他人對我理論質疑的質疑。回應他人的疑惑,加以解釋並再次強化我的理論,提出說明來證明我的理論是對的。

  最後,關於獨處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獨處是沒有階段之分的,獨處就是獨處。是心在獨處不是身在獨處,是心在釐清不是身在釐清。心若自在,身在何處都快活,管你是在清靜的山林小溪還是喧囂的繁華都市。獨處在第幾階根本不重要,就算進入第五階不快樂又有何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