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國中時很多老師推薦看劉墉的書,因為內容淺顯易懂又包含許多基本做人處事的道理,可是我們長大了對於劉墉的書或許會感到不以為意,不是因為覺得他書本裡的內容變差勁了,而是單純他說的東西你都懂了。我們人到底怎麼區分成熟與不成熟呢?有沒有明顯的指標可以分辨有智慧與沒智慧呢?可否有個明確、實際的歲數證明誰優誰劣。其實都是有難度的。

就如同我曾寫過的:「18歲的青少年會去聽8歲小孩童言童語嗎?28歲的青壯年會聽18歲的青少年長篇大論嗎?38歲壯年的會聽28歲的青壯年侃侃而談嗎?48歲與38歲的,58歲與48歲的,68歲與58歲的,78歲與68歲的,88歲與78歲的,98歲與88歲的。」

這十年的差距看似很大但又好像不大,就像一個50歲的男生跟一個40歲的女生結婚會覺得沒什麼,一個40歲的男生跟一個30歲的女生在一起大家也習以為常,30歲的男生跟20歲的女生談戀愛也見怪不怪,但20歲的男生跟10歲的女生若發生感情時輿論問題就出現了。

好像有點扯遠了,我想表達的是到底雙方兩人的歲數差距達到幾歲的時候會開始有著沒有所謂的優劣。然而就現實生活中這似乎也不是一個太大值得思索的問題,心理學家柯爾柏格(Lawrece Kohlberg)發表了著名的三期六段道德發展理論,最後一個階段的最後一個時期「普遍倫理取向」中,他認為人類的道德判斷是以個人的倫理觀念為基礎,而且具有一致性與普遍性,換句話說我們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外界的事物而逐漸內化成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而形成了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等。

所以說當每個人發展到這個階段時很多事情開始出現沒有所謂的對錯,單純只是接受與不接受而已。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個人的自我價值與信念建立後其實就不太需要接受他人的言論了。

或許你小時候得聽父母的話,國中時依舊要聽父母的話,高中時可能會有點叛逆想做自己的事情但還是會接受父母所定下的規範,大學時翅膀長硬了可能不理不睬了,然後結婚生子了你的小孩開始要聽你的話,但你依舊是你父母的小孩所以你照樣得聽他們的話嗎?我想很多人是不認同的。

所以你國中時大家會誇獎你看劉墉的書好棒好厲害,但是你長大了卻對劉墉的書不屑一顧,可是劉墉其實並沒有變差勁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逼魔 的頭像
    逼魔

    逼魔的《白色世界》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