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國中後開始接觸籃球這項運動,常利用體育課、放學或是假日到球場投籃練習、跟別人打三對三,會上網看NBA球星的精彩剪輯,也看SBL的轉播。到了高中你一樣喜歡這項運動,會到籃球場跟人家報隊鬥牛,但始終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籃球專業訓練,完全是自己摸索。

到了大學因緣際會下有些管道終於有機會參加球隊的練球接受正規的籃球專業訓練,並開始接觸全場比賽。

你剛好參加一個全隊只有十個人的中文系籃(一有人請假連打五對五全場都沒機會);你剛好參加整隊將近四十個人的資工系籃;你剛好加入大專籃球聯賽甲三級的校籃,你剛好進入大專籃球聯賽甲一級的校籃(全都是HBL各校的菁英),你剛好加入NCAA第一級的校隊(全美前一百名)。

試問,大學四年後哪個情況下的進步幅度最大。

除了天生的天賦以外,後天的訓練也是很重要的。吳永盛在一個強度都比台灣籃球還要強的環境下打球,沒有意外他四年後就是比台灣的球員強。當然他還是很難進入NBA,但是他很有機會成為中華男籃隊未來的一員,並不是他太強,而是我們的環境太弱。就像林書緯從小到大都在美國打球,跟天生彈性超好的黑人一起打球,跟一直都有重訓習慣的白人對抗,即使他打NCAA第三級的球隊,但他們的籃球層級就是比台灣來得高,因此他來台灣才第一年就有不錯的表現,如果每年暑假還跟NBA球員(林書豪)一起訓練接受其指導,那他進步幅度一定比台灣球員還來得多的。

有時候不是他們強,是我們真的太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逼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